里程碑
創設與發展
民國 56 年「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簡稱長科會)」擴充改組為「國家科學委員會(簡稱國科會)」後,有感於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的塑造是一條漫長而緩慢的道路,而最新科學資料的蒐集及基本科學儀器之研製,實為發展科學首要的工作,遂籌思設置長久性的服務機關。民國 57 年 3 月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設立籌備處,9 月成立「科學資料及儀器中心」,設址於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內。嗣後,鑑於科學資料與儀器發展兩項任務性質殊異,故又於民國 62 年完成「科資」及「科儀」分設中心的計畫,同年 3 月「科學資料中心」遷至臺北市南港,6 月更名為「科學技術資料中心」。民國 63 年 1 月正式奉行政院核定,全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簡稱科資中心)」,專責國內外科技研究發展資料之蒐集、分析、處理、服務等事務,並以配合國家經濟建設需求提供學術研究及工業界科技訊息,以及建立全國科技機構資訊流通服務體系為主要任務。
科技政策研究
民國89年9月成立政策研究部門,轉型後更以國家科技政策智庫為願景,重新釐訂定位、發展方向與任務,期能協助政府推動科技發展。
電子資訊資源服務
為因應資訊傳播方式丕變及電子資訊資源環境的來臨,科資中心於民國87年進行組織調整,提升資訊加值分析與支援政府工作的比重。
資訊服務網路化
民國77年底,歷時兩年所規劃建構的「科技性全國資訊網路(STICNET)」,在國科會主任委員夏漢民先生主持的啟用典禮後,正式對外開放使用。
最新科技資訊服務
隨著我國的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學術研究人員與產業界對科技資料的完整性、新穎性與即時性的需求也更為殷切。民國68年底,交通部國際電信局開辦國際數據檢索與傳輸的「國際百科供應業務(UDAS)」,運用人造衛星銜接國外的數據網路系統。
科技資料收集與出版
民國六十年代科技資訊傳播的媒介以紙本為主,最主要的科技資料就是期刊與圖書,尤其是西文的科技期刊,更是學術研究人員不能或缺的參考資料來源;囿於圖書與期刊等紙本媒體的限制,圖書館館藏的陳列閱覽是當時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