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起始館
每個機構都是依據環境的需求而設立,並隨時依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簡稱政策中心)在國家致力於發展科學技術時期成立,肩負科技資料的蒐集與服務,對厚實當時國內學術研究機構科技參考資訊資源及全國資訊服的發展,都產生了相當的影響。當知識經濟時代來臨,政策中心的任務提升為資料的加值與分析,投入科技政策的研究,試圖創造資訊最大的價值,俾有利於國家整體科技發展及民生福祉。
歷史是記載每一個時期所走過的路,具有瞭解每個時代背景與追溯過往事件來龍去脈的不朽意義。因此,政策中心起始館的設立,是為了反應不同時期環境的需求,是為了記錄每一時期的重要事件,是為了彰顯過去與現在努力的成果,是為了向本中心及其他共同創造歷史的先進們致敬,是為了將SURE STPI的組織文化與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承先啟後的舵手
-
馬道行
民國74年,國科會主任委員陳履安先生將我從經建會商調過來,正是電腦與網路結合,國際資訊產業自動化大革命開始啟動的時刻,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動國內科技資訊服務的現代化,並與先進國家科技資料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美國國防部DARPA網路的研究構想與發展,使我明瞭並確認了一個國家級資料中心以及300多個館際合作單位資源共享服務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很快的,整合國內科技資訊、業務全面自動化及籌設全國科技資訊網路(STICNET)的五年發展計畫,在國科會及李國鼎資政的首肯下,經行政院的核定後便積極展開。這項計畫的執行,不僅使科資中心的業務完全改變,也帶動了國家資訊資源的整合,更促進了我國資訊服務全面的轉型。
-
劉錦龍
民國84至88年在任職科資中心主任時,主要的任務是將中心的定位由資料(蒐集/處理)中心轉向為知識(智慧)中心,並以國科會決策支援中心為發展的願景。但政府機關受限於制度,往往缺乏彈性,想要突破現狀成為靈活的決策支援中心,必須由體制上來著手,也就是朝「法人化」的方向發展。如此,才能放寬中心人事、行政制度與經費的運用彈性,並能連結利用外界資源,達到最大效益產出,為國科會提供更好的政策服務工作。所以當我到任時,即研訂「五年中程營運計畫」,以因應21世紀資訊科技發展,並期有計畫地將中心轉型邁向法人。
-
蔡嘉寅
科技是提升臺灣產業競爭力與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而科技的發展則有賴於良好的科技政策,有鑑於此,政府乃於民國94年1月將原屬於國科會的科資中心轉型為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並由本人負責此項轉型的任務,擔任首屆中心主任。在個人任職的二年內,深深感謝同仁們的努力,各方面都有相當好的表現。中心除了積極建構全國性資料庫並持續對學術界加強資訊方面的服務之外,也聘請數位資深的研究人員帶動科技政策的研究。
-
鄒篪生
我與蔡嘉寅主任相識多年,在長期合作下,建立了良好的默契。民國94年,在他的邀約下,我來到政策中心任職。當時正逢中心改制,從隸屬國科會的政府機構轉變為財團法人,面臨的第一個挑戰,便是塑造中心新的組織目標與任務。
-
王丕承
我是在民國97年底離開政策中心回到長庚大學任教,任職的時間並不長,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在職期間,推動ISO認證的過程是我印象中最為深刻的一件事。當時在莊哲男院長的要求下,各個中心和實驗室如火如荼地動了起來。ISO的認證極為繁瑣且需要高度的專業知識,所涉及的人與事也很廣。在缺乏推動經驗的情況下,原本想要找顧問公司來協助,但是那時我卻要求同仁們自己來做。後來,我們以最少的成本,最佳的效率,完成了這項任務,在全國研院裏拔得通過ISO認證的頭籌。猶記得當時的口號 — 「第一次就做對」,這也反映了我對同仁們在工作上的要求與期許,有著嚴謹的態度與精神,才能創造高品質的研究成果與服務。
-
王永和
你或許聽過,但那確曾經是同仁私底下給我的小稱呼「王百代」。
我曾經代理過太空中心(二次)、晶片中心、奈米中心、儀科中心、政策中心等五個單位的主任,其中政策中心是最省心的一次。為什麼呢?因為政策中心有近40年的組織文化與運作成熟的管理制度,組室主管盡責,同仁自主管理良好又溫和容易溝通,事事不用煩心,當然輕鬆愉快。
-
林博文
曾經,我是政策中心的讀者,也成為過主事者,如今,又成為了讀者。
來到政策中心之初,所有的認知都是站在一個資源使用者的角度上。原以為任務很單純,只是需要一個人帶領大家一起進行科技政策研究,到任之後才發覺這個中心人員數超過百人,業務繁雜而且多元,與想像中有相當大的差距。